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重症监护 > 重症病例

胶囊内镜联合双气囊内镜对一例Whipple病的诊断

时间:2010-08-23 11:20:45  来源:  作者: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55岁,主因大便次数增多十余年入院。

     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次数增多,3~4次/日,每次量少,无黏液脓血便,伴腹胀,排便后可缓解,无恶心、呕吐、反酸、嗳气、腹痛等症状。曾给予胃肠动力药物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

    体格检查显示贫血貌,心肺(-),腹部未触及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未见浮肿,神经反射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显示,抗核抗体(ANA)阳性,抗人球蛋白(Coomb)试验阴性。结肠镜检查提示慢性结肠炎。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提示,消化道蠕动欠佳,钡剂通过缓慢,胃小弯侧黏膜略粗糙。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左盆腔内可见一圆形异常信号影。

           

       图1、2 胶囊内镜下见空肠黏膜绒毛呈特征性扇贝样表现,伴充血水肿

             

         图3 胶囊内镜下见回肠末端黏膜局灶糜烂,表面伴陈旧性出血点
        图4 胶囊内镜下见回肠中下段并列两处肠腔开口中间由间隔分开,其中一处考虑为憩室开口

     
                       

       图5 双气囊内镜下见空肠黏膜绒毛呈斑片样表现
       图6 病理可见特征性含糖蛋白(可被PAS染色)的泡沫状巨噬细胞

    入院诊治经过

    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Hb) 77 g/L,红细胞压积(HCT)22.4%,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316 g/L,血清铁6.3 μmol/L,总铁结合力31.5 μmol/L。网织红细胞计数0.015×1012/L,血沉 104 mm/h,C反应蛋白(CRP) 3.49 mg/L。大便潜血阴性,间接免疫萤光抗核抗体(IFANA)检测结果示阳性(均质型滴度1∶320)。立位平片检查提示,腹部多发液平,伴右上腹肠道扩张,考虑肠梗阻。

    胶囊内镜检查提示,空肠上段可见绒毛萎缩,小肠黏膜表面呈裂隙状马赛克样表现,黏膜边缘呈锯齿状改变(图1、2);回肠末端见黏膜局灶糜烂,表面伴陈旧性出血点(图3);回肠中下段可见并列两处肠腔开口,中间由间隔分开,考虑其中一处为憩室开口,开口内皱壁走向紊乱(图4)。拟诊断为:① 小肠乳糜泻样改变,② 小肠憩室样改变。

    双气囊内镜检查显示,小肠黏膜乳糜泻样改变(图5)。小肠镜病理提示,十二指肠黏膜固有层可见中等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绒毛轻度增宽、缩短,上皮下可见多量泡沫状巨噬细胞浸润,该细胞浆内含过碘酸希夫反应(PAS)染色阳性颗粒状物,考虑为Whipple病(图6)。

    患者入院后给予一般对症支持治疗,确诊Whipple病后,给予头孢他啶静脉注射+甲氧苄氨嘧啶(TMP)与磺胺甲[恶][口]唑(SMZ)口服,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调节肠道动力和肠道菌群、纠正贫血等辅助治疗。

     经治疗,患者排便次数减少至每日1~2次,便成形。出院后继续服用TMP+SMZ治疗,门诊随访。

    讨论

    关于Whipple病

     发病率 每年全球报告Whipple病不足10例,主要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白人。在黑人、西班牙裔人和亚洲人中仅有少数病例被报告。Whipple病大多为散发,不会引起流行,未见直接传播,也无动物感染模型。

     发病机制 现已在无明显症状个体的唾液、胃液和牙龈中发现T.whipplei菌的DNA,阳性率为4.2%~7.0%。这表明,有些菌株并不致病,宿主免疫功能缺陷可能在Whipple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至今尚未发现与Whipple病确切相关的免疫缺陷类型,故认为该病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表现 Whipple病临床表现多样,虽然由于85%患者存在吸收不良、腹痛、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而被列为消化系统疾病,但实际上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约2/3的患者存在关节病变(包括慢性游走性关节炎),部分患者有关节组织破坏或积液,而且关节症状可比消化道症状早出现数月或数年。

    21%~47%的Whipple病可以累及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痴呆、颅神经或周围神经损害、丘脑功能异常和共济失调等。会聚性眼震颤伴咽舌下颌运动对Whipple病有特征性的诊断意义。

    此外,也可出现低热,偶有高热。当病变累及眼部,可出现虹膜炎、玻璃体炎、视网膜炎和球后视神经炎;累及肺部可出现干咳、胸膜腔积液;累及淋巴系统可伴有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其淋巴结质地较硬、无压痛、活动度良好,结内可见炎性肉芽肿,肿大的淋巴结可引起纵隔增宽;累及心脏,可伴发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对于血培养阴性的心内膜炎患者须考虑本病可能。

    以上临床表现可发生于无消化道症状患者,如原因不明的吸收不良、类似结节病的肺肉芽肿、原因不明的虹膜炎,特别是对于合并有痴呆、肌阵挛和核上性眼肌麻痹者,更应警惕Whipple病的可能。

    诊断 Whipple病患者内镜下可见肠黏膜有黄白色斑块,肠黏膜增厚水肿,病变常位于十二指肠球后和空肠上段。活检标本提示,绒毛变短,吸收细胞变形,淋巴管扩张和脂质沉积等淋巴管阻塞的表现。正常人群中,肠壁固有层内泡沫状巨噬细胞的数量仅占细胞总数的5%以下,而在Whipple病患者中可达50%,从而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Whipple病主要的诊断指标为巨噬细胞内含有PAS染色阳性物质。从临床角度看,鉴别T. whipplei和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非常重要,抗酸染色阳性符合分枝杆菌,阴性则支持T. whipplei。在全身其他器官中也可检出巨噬细胞,如胃黏膜内含脂质的巨噬细胞,结肠内含黏蛋白的巨噬细胞。除了光镜观察外,使用电镜、聚合酶链反应(PCR)、细菌培养等方法亦有助于诊断。

    治疗 Whipple病患者即使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脑脊液的PCR反应也可出现阳性,因此建议使用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治疗。2003年,欧洲学者建议,治疗Whipple病首先使用头孢三嗪(或青霉素+链霉素)静脉注射2个月,以后口服TMP 160 mg+SMZ 800 mg,每日2次,至少用药1年。

    治疗开始后,患者的腹泻和发热可在1周内好转,关节和其他系统症状的改善需在治疗数周后才开始见效。消化道内镜复查每6个月1次,但在治疗过程中,活检标本的PAS染色阳性物质清除很慢,尽管临床症状不断好转,但如PAS阳性物质增多,则提示复发可能。

    单用PCR方法一般难以判断疗效和预后,但在疾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一定要争取达到脑脊液的PCR测定结果转阴,一般需要治疗2~6个月。对于顽固不愈的病例,可加用干扰素(IFN)-γ。但目前仍需要前瞻性研究来阐明有关Whipple病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本例患者

    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病程较长,仅表现出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等损害不明显,胃镜、结肠镜检查均无特殊发现。之后实施胶囊内镜检查发现了阳性病灶,并以此确定了小肠镜的进镜途径,随后进行的经口双气囊内镜检查顺利,并获得了病理组织,得以确诊,从而使患者获得针对性的治疗。

                                 文章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