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重症监护 > 重症病例

运动员猝死——谁之过?

时间:2010-08-23 11:20:39  来源:  作者:

         健儿倒地 慨叹医学无回天之力

     猝死吞噬着人类无辜的生命,美国每年猝死总人数达40~50万例,我国的这一数字远超美国。近年来,全世界猝死发生率逐年攀升,令现代医学倍感无奈。

     流行病学研究回顾性地评价了医学对猝死人群生前的诊断与预警作用。结果表明,现代医学仅能识别和预警1/3猝死高危者,而生前诊断为猝死中危或低危者占1/3,另有1/3的猝死者生前毫无征兆,以猝死为首发症状,生前被认定为无猝死危险的健康人,很多猝死运动员就属于此类。事实已充分证实,现代医学对猝死的认识仍十分肤浅,对高危者的检出、危险分层及预警作用仍非常局限。

     猝死对运动健儿同样冷酷无情。欧洲威尼托(Veneto)地区对年轻运动员(12~35岁)和非运动员随访24年的结果表明,每年运动性猝死发生率为2.6例/10万人(男)及1例/10万人(女),剧烈运动使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增加2.5倍。

    运动员心脏综合征 运动员猝死的天敌

     运动员猝死的原因主要为心源性和脑源性,前者更多见,约占60%~85%。引起心源性猝死的5大基础疾病包括,①冠心病:是35岁以上运动员猝死的最主要原因;②肥厚性心肌病:是<35岁年轻运动员猝死的首位病因,占美国运动性猝死病因的1/3~1/2;③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欧洲年轻运动员最重要的致死病因,占意大利心血管猝死病因的1/4;④心脏震击综合征;⑤遗传性心律失常:包括长QT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等,约占运动员猝死病因的1/10。

    运动员心脏综合征又称运动员心脏,是竞技性运动员进行长期、大运动量耐力训练的结果,也是运动员参与并完成剧烈比赛的基础条件,属于心脏适应性改变。同时与器质性心脏病的某些改变也有相似之处,充分体现了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双刃剑”作用。

    剧烈运动或比赛时人体代谢率剧增,心脏将动用储备力,通过增加每分心搏出量来满足机体代谢率增加的需求。与静息状态时相比,心输出量将增加4~6倍或更多。未经训练者主要通过加快心率来增加心输出量,而职业运动员则依靠增加每搏量来增加心输出量。正常时心脏每搏量约70~80 ml,运动时每搏量增加数倍,使心脏承受巨大负荷。长此以往,心脏将发生适应性改变,表现为心腔扩大及室壁增厚。资料显示,约20%的竞技运动员左房内径增大(>40 mm),44%的运动员左室舒张末径超过正常上限,室壁厚度也随之发生适应性改变。上述变化有时难以与肥厚型心肌病或扩张型心肌病区分,加之这些变化在停止运动一段时间后可逐渐消失,因此又被称为运动性心肌病。

    运动员心脏的另一个表现是心率随耐力训练逐渐减慢,这与多种因素有关。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时一直处于交感神经兴奋状态,同时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张力持续性增高。此外,心率减慢可减少心肌耗氧量,使舒张期延长,进而增加舒张期冠脉的灌注时间,增加心肌氧供。因此,心率减慢是心脏适应性改变的又一表现。在职业运动员甚至非职业运动员中,安静或睡眠时心率<40次/分者十分常见,部分运动员24小时的总心率<5.5万次,少数人同时存在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等。心动过缓的另一表现为房室阻滞,有5%~35%的运动员存在一度房室阻滞,近40%存在二度一型房室阻滞,比例显著高于一般正常人群。心率的上述适应性改变有时很难与病理状态相鉴别。

    总之,心脏一定程度的扩大、肥厚和心率减慢是职业运动员心脏的职业性表现,使运动员的心电图50%以上不在正常范围内。心脏的这些适应性改变很可能成为危及运动员健康,甚至诱发猝死的“天敌”。

    三大因素 运动员猝死的元凶

    长期过度训练与比赛 多种证据表明,运动员猝死与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相关,如男性运动员的猝死人数是女性的10倍,这与男性参加竞技性运动的人数更多,运动强度更大有关。此外,运动强度越大的体育项目,运动员猝死发生率越高,如足球比赛是运动员猝死发生率居首位的运动项目,且多数猝死发生在比赛中,马拉松比赛也是猝死发生率很高的运动项目。

    高速运动的运动员宛如高速公路上疾驶的汽车,此时其防护能力非常弱,稍有闪失将车毁人亡。不少运动员就是在繁忙的训练与比赛中,因体力不支而发生意外,或是停止运动训练一段时间,再次复出时在突然过强的训练中猝死。

    在哈尔克悲剧发生后,欧洲足联主席普拉蒂尼再次呼吁减少职业球员的比赛密度,以减少更多悲剧发生。

    运动性“交感风暴” 人体运动时心率即刻升高是迷走神经张力下降的结果,随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使心率增快。交感神经兴奋对心脏有变时、变力、变传导的三正作用,能明显增加心输出量,以满足机体运动时的需求。当交感神经兴奋时,体内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数十至上千倍,使心脏不应期缩短,心肌复极离散度加大,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而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上述过程被称为“交感风暴”,是猝死最常见的机制。研究表明,当心率超过130次/分时,易引发运动性交感风暴,多数运动员因此猝死。

    药物和致心律失常物质 某些药物和补品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机能,少数竞技性运动员为追求更好的成绩而违纪服用某些兴奋剂,或服用促进肌肉合成代谢的雄性激素、类固醇和肽类激素等。这些药物可诱发猝死、卒中、致死性心肌梗死等,是少数运动员猝死的原因。

    痛定思痛 预防为重、警笛长鸣

    桩桩惨死让世界哀痛,幕幕悲剧令人清醒,减少运动员猝死唯一出路是以预防为重,警笛长鸣。

    遵循指南、健康评估 欧洲心脏病学会于2005年公布了预防年轻竞技性运动员猝死的心血管筛查共识,美国心脏学会也于2007年发表了相关建议。上述文件均强调定期对年轻运动员进行系统的健康评估,包括详细询问个人史、家族史、记录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最后作出健康评估。对于参与竞技性运动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应在训练开始前给予心血管疾病的筛查与健康评估。

    意大利的成功经验 意大利Veneto地区针对运动员猝死进行的长期、系统性预防已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功经验,其坚持在病史和体检基础上,依据12导联心电图进行运动员检查已达24年。结果证明,这种筛查方案能有效地发现和检出此前未被诊断的肥厚型心肌病或合并明显心律失常的运动员,这项筛查使该地区运动员心源性猝死率下降了89%。

    严密监测存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运动员 对已有心血管病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运动员应给予有效的治疗和严密监测。运动中断后再恢复时应坚持以下原则:①确定运动目标,②完成运动前初始检查,③重新制定训练计划,④定期复查。

    训练和比赛场所配备安全性设备 应在训练和比赛场地配备适量的心肺复苏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并对各级运动员、教练员、训练和比赛场地的相关人员定期进行心肺复苏及AED使用的培训及宣讲,以随时应对突如其来的意外。
 
                                     文章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