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临床麻醉 > 专家评述

CT导引下经膈脚后入路行腹腔神经丛阻滞

时间:2010-08-24 09:06:31  来源:  作者:

崔健君 姚鹏 王彬 陈培红 郭文力 孟凌新<?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1疼痛科;2麻醉科;3放射科,沈阳110004

 

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上腹部癌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镇痛方法,目前使用的阻滞方法及入路较多。现仅就经隔脚后入路阻滞的相关问题报告如后。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病人,均为上腹部原发或/和继发性癌痛。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61.2岁;出现无法忍受之疼痛时间平均为29周。除4例病人单独使用非甾体抗炎免疫药外,其他14例均已采用阿片类药物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痛,疗效不确,VAS评分均≥7分。所有病人均能持续平卧≥30分钟,无影响施术之夹杂症并存。

方法与分组

视膈脚间隙、腹主动脉周围肿物与脏器间具体情况而定。倘腹腔神经丛周围已被癌块、淋巴结浸绕、脏器间界限不清、有影响药物扩散之虑者采用本法。

穿刺准备

施术前须签署知情同意书。施术全过程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及SPO2开放上肢静脉,以备应急。施术时,病人俯卧在CT摄像台上,下腹垫高,用可显影的点状物标定L1棘突(A)后,在监视器上检视A点上下截面的解剖结构,个体化的选定穿刺针尖的抵止(B)点,用光标由B点紧靠椎体左侧缘,以不触及脏器、血管为前提,向A点水平线划线,交汇(C)点,就是穿刺点,BC连线就是穿刺针的进针路线。

穿刺施术<?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消毒、敷无菌巾,局麻后,术者持5ml注射器,连接22号带有刻度的15cm穿刺针,严格按照进针路线穿刺。进针时要保持注射器内的负压,按照进针-检视-调针,再进针-再检视-再调针原则,直至针尖抵至B点,固定针体,回吸无血、液、气后,注入含有欧乃派克(ohexolInjection)200mg的1%利多卡因10ml。在观察有否误入椎管内或/和局麻药毒性反应的10min内,病人多主诉疼痛转轻或消失。此时在监视器上可以观察到造影剂的分布。确认无误后,将15~20ml无水乙醇缓注后用0.5ml空气将针内残液推注后,将穿刺针退出3~4cm,再用1%利多卡因5ml,边注药边退针直到药尽针出。术毕,穿刺点无菌敷绊,改平卧,继续监测2~4h,直至生命体征平稳后离院,嘱其再平卧24h。

 

结果

穿刺点C距A点平均3cm左右,BC长9cm左右,几乎均为垂直进针。

  造影剂分布情况 针尖均抵止在膈脚后间隙,造影剂主要分布在椎体侧、前及主动脉后。

镇痛效果 阻滞后病人不再使用或/和使用少于术前镇痛药者,定为有效;阻滞后病人仍需使用等于或多于术前镇痛药者,定为无效。按此标准评估:术日、阻滞后1~4周及5~8周的有效率分别是100%(18/18例)、77.78%(14/18例)和68.75%(11/16例)。2例病死时VAS评分均为0分,剔除。

相关并发症 4例血压下降,经静脉滴入林乳液500ml后,在2~4h内恢复正常,余血压降幅均在0~20mmHg间;3例腹泻,3~6天自愈;5例出现轻微乙醇中毒症状,4h内自愈。

 

讨 论

腹腔神经丛位于T12~L1椎体水平,包绕在腹主动脉前方。丛内主要有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接受存在于膈脚后的内脏大、小、最小神经及腰上部交感神经节的节前纤维,并与副交感神经纤维相互绊随、交结,再形成多个次级内脏神经丛。本研究显示:经膈脚后阻滞,药物恰主要分布在内脏神经周围,提示:本组有效的镇痛主要是内脏神经受阻断的结果;此前,无CT等设备导引,是根本无法做出如此判定的[3]。本研究还显示:穿刺点距L1棘突愈近,安全度愈大,尤以≤3cm的距离为最。故笔者认为:(1)CT导引下经膈脚后入路是一可供临床选用的简便、无穿刺并发症、有效的方法;(2)要个体化的选定穿刺进针点,尽量贴靠L1棘突,尤以≤3cm的距离为最佳;(3)进针路线愈贴靠椎体愈安全。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