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业天地 > 经验交流

如何防范急诊医疗风险

时间:2010-08-24 10:23:14  来源:  作者:

      医疗安全是指医院在实施医疗保健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其核心是医疗质量。 

  医疗安全与医疗效果是因果关系,医疗安全直接影响社会与经济效益。不安全医疗会导致患者病程延长和治疗方法复杂化等后果,不仅增加医疗成本和经济负担,有时还导致医疗事故引发纠纷,影响医院的社会信誉和形象。 

  影响医疗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医源性因素(主要指医务人员言行不当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和不安全结果)、医疗技术、药源性因素、院内因素、设备器材及组织管理因素等。 

  对于患者,医疗风险是指医疗服务过程可能导致损害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对于医院,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的不安全事件风险。医疗风险有不可避免性、复杂性和危害严重性的特点。 

  常见医疗风险因素有医疗意外或并发症、药物副作用、患者猝死、患者特殊体质、无过错输血感染、医学对人体和疾病认识的局限性等。 

  急诊室:医疗安全事件高发地带 

  急诊人员全年不间断提供服务,很难得到休息,心身疲倦,易出现疏忽;急诊业务范围广泛,医师不可能对各系统疾病都深入了解;急诊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年轻医师多;急诊患者流动性大,且往往病情急重、变化快,医师很难在极短时间利用有限检查手段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 

  此外,急诊医师还会遇到许多非自然疾病,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刑事案件人员伤亡、车祸、吸毒、酗酒、流浪、上访等。这些事件给急诊管理和医疗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也给急诊人员带来心理和生理压力。 

  上述原因使急诊在大型综合医院成为特殊科室,极易发生医疗安全问题。 

  急诊医疗安全事件防范措施 

  既往急诊医疗安全事件防范总是从防止医疗纠纷出发,其实很多系统错误,如资源配置、建筑布局等均是隐患。改善医疗安全就要减少不安全设计、操作及行为。 

  人力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急诊人力资源是保证急诊医疗安全和防范风险的基础。应注意以下几点:① 根据岗位、班次、工作量及24小时运转特点,配备足够医护人员,使各岗位至少都能定岗定人,专人值守;② 通过引进、调入、培养等措施,合理配置人员梯队,使各岗位、各班次均有高年资医师把关,如难以配备足够的急诊高年资医师,应建立由各科室高年资医师轮流把关、保证急诊医疗安全的机制;③ 加强急诊工作人员培训,每名人员正式开始工作前,都应接受系统培训,内容包括急诊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急救技术、急诊注意事项等。 

  硬件条件 

  急诊布局是否合理对医疗安全有很大影响,急诊建筑布局至少应兼顾下述三项要求。 

  1. 有利于在同一有序平面区域内完成救治诊疗过程,即所谓急诊“一站式”服务。国内急诊一般应分A、B、C、D、E五个区域,分别为抢救区、普通急诊诊疗区、留观区、急诊病房和功能检查区。 

  2. 有利于工作流程顺畅。抢救室应设在最靠近急诊入口、距离分诊台不远处,便于直接抢救极危重患者。各区域要避免人流交叉,功能检查区域应靠近抢救及普通急诊诊疗区。如果条件不允许,急诊病房和监护室可放置在不同区域。 

  3. 符合传染病防治原则。从这一角度考虑,急诊科建筑应遵循平战结合、两级防治和暂时隔离的原则。具体来说,急诊科外应有车辆和患者洗消装置,有传染病患者单独出入口;急诊科一侧应预留独立传染病区域,传染病区域须具备自然通风条件,同时应有单独空调系统,其空气流通必须与普通急诊区域断开。机械送、排风系统应使压力从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依次降低。传染病区域应和医院信息系统(HIS) 联网,保证各种检验结果和图像的网上传输及建立电子病历,以利于远程会诊及减少污染机会。 

  急诊区域应配置满足急诊患者诊疗所需的仪器设备,如临床检查、生化、血气分析、超声、普通X线及CT等。由于条件限制,需要与门诊或病房共享资源的医院,共享资源要设在急诊附近区域,强调急诊患者检查的方便性和可及性。急诊科设备配置要满足急救工作需要。 

  卫生部2009年发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对急诊设备配置明确要求配备“心电图机、心脏起搏/除颤仪、心脏复苏机、简易呼吸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负压吸引器(有中心负压吸引可不配备)、给氧设备(中心供氧的急诊科可配备便携式氧气瓶)、洗胃机”,“三级综合医院还应配备便携式超声仪和床旁X线机,有需求的医院还可配备血液净化设备和快速床旁检验设备”。 

  各种抢救物品须定点存放,不可擅自移位,要定期检查、维护设备性能。急诊医护人员应能熟练掌握各种设备、机器的使用方法,会排除简单故障。 

  工作流程 

  急诊应重点优化如下流程。 

  1. 分诊及患者分流流程,包括合理的分诊标准和合格的分诊护士。分诊护士需判明患者危重程度和疾病性质,指引患者到相应区域就诊,将危重患者直接送入抢救室并通知相关医师迅速到位,大批急诊患者来院时及时报告总值班,呼叫医护人员增援,认真做好各种记录。 

  2. 急诊各功能区域相互衔接流程。最重要的是做好各区域交接,尤其保证危重患者有人接送、身份不出现错误、诊疗措施连续。 

  3. 危重患者抢救流程,针对急诊各种危重病制定完善的工作流程。“绿色通道”是危重患者抢救流程中的特殊形式,是急诊科和院内相关专科联合抢救危重病的机制,目的是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确定性治疗,使患者利益最大化。常见“绿色通道”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脑出血等。“绿色通道”不宜过滥,对危重患者坚持先接诊、先抢救、先住院、后办手续,为危重患者提供快捷、有效、全程急救服务。 

  4. 危重患者转运流程,重点有转运前病情评估(甚至包括家属知情同意),转运接收单位沟通,转运设备及药品准备,转运途中工作和记录。 

  诊疗常规 

  制定诊疗常规应注意:① 重点针对急诊常见危急情况(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症、喉头水肿等);② 强调简单实用、清晰明确、操作性强,切忌面面俱到。 

  规章制度 

  完善而严谨的规章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三级查房制度、查对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病情交代制度和病历书写制度。 

  院感管理 

  院内感染控制对急诊有重要意义。很多传染性疾病患者往往以急性病方式就诊,使急诊不可避免地遭受传染病威胁。同时急诊人多、环境拥挤、空气污浊,易发生疾病传播。SARS期间一些医院急诊科发生的交叉感染事件给了我们惨痛教训。 

  小结 

  急诊医疗安全和风险防范涉及内容很多。首先要在硬件设施、人力资源配置、工作流程、诊疗常规等方面消除系统性不足,同时克服医务人员个人不良因素,才有可能不断降低医疗风险,保证患者安全。 

                                               文章来自:医学论坛报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