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麻醉与监护论坛》杂志文章 > 15卷第3期

自发性纵膈气肿合并心包积气一例

时间:2010-11-24 10:47:14  来源:  作者:许红阳 梁锋鸣 杨挺 金科 严正 严洁

 

 自发性纵膈气肿合并心包积气一例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工人,31岁。主因“突发胸闷、胸痛半天”于2008年3月29日入院。中午吃饭后无明显诱因突发胸闷、胸痛,当时全胸闷痛,不向其他部位放射。伴有晕厥―次,持续5分钟后神志转清,胸闷,胸痛无明显改善,当时无恶心呕吐,无头晕、头痛,无气急。急诊至我院查胸片示:纵膈气肿可能。收入本院胸外科。入院查体:T36.3C,HR88次/分,RR18次/分,BP90/60mmHg。神志清,答题切题。颈软,气管居中,胸廓对称无畸形,两肺呼吸运动对称,呼吸运动和频率正常,两肺语颤和语音传导正常,未及胸膜摩擦感,胸骨无叩痛,两肺叩诊呈清音。听诊两肺呼吸音清,心率88次/分,律齐,心音低钝、遥远,各心脏瓣膜区未办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3次/分,脊柱团肢无畸形,双下肢不肿,双侧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血常规示:WBC16.4 109/L, N 85%,HB 105g/L,PLT 247 109/L;胸片提示:纵隔气肿可能(图1),心脏彩超提示:心包积气。患者入院后收入胸外科,因胸闷不能缓解予以急诊胸骨上窝切开置管排气,吸氧,抗炎等处理,术后患者常胸闷      
气急好转。复查胸片提示纵膈气肿好转,左胸腔少量胸腔积液。14小时后行CT检查提示:心包积气、两肺下叶见条索状高密度影,两侧胸腔积液(图2),行CT检查后返回病房发现血压下降,测血压80/40mmHg,自诉胸闷气急,予以加强面罩吸氧并予以多巴胺持续静脉泵入后转入ICU。后床旁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心脏周围较多积气,行心包穿刺置管,穿刺抽出气体及100ml淡血性混浊液体,导管留置穿刺后患者自诉胸闷好转,但血压仍偏低。入ICU后第二日予以左侧胸腔穿刺抽液抽出5ml黄色胸水捡查为渗出液,并予以美兰口服,心包引流未见明显蓝色液体。第二日心包引流20ml黄色液体,性状与胸水相符,复查胸片提示纵隔气肿好转(图3)。第三日起患者生命体征渐平稳,多巴胺逐渐减量至停用,生命体征稳定,入ICU后第五日拔除心包引流管,一周后患者转出ICU,胸外科继续治疗五天后出院。
二、讨论
纵隔气肿的原因很多,通常可分为:自发性、外伤性、食管或气管破裂或手术后。其中以自发性纵膈气肿(spontaneous pneumomediastinum,SPM)最常见,常见病因有:①自发性气胸及肺大泡破裂;②支气管哮喘;③肺炎;④慢支、肺气肿、肺结核、药物性。SPM常见诱因是用力咳嗽、呕吐或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在这种情况下胸腔内压剧烈升高导致肺泡破裂,气体沿肺间质内血管鞘向肺门移行进入纵膈和心包1。纵膈内的气体可沿颈深部筋膜移行至颈、面和躯干等处形成皮下气肿,也可胀破脏层胸膜和纵膈胸膜进入胸膜腔形成气胸。纵膈气肿使纵膈内压力升高,压迫腔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并发心包积气导致心包填塞,心脏舒张受阻,心排出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该患者为青年男性,且口服美兰心包及胸腔未见引流出蓝色液体,排除食管破裂引起的纵隔和心包积气。鉴于患者CT提示左下感染,考虑原因为肺部感染导致肺泡壁损伤产生间质性肺气肿。
SPM的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常见的症状为胸痛2。典型的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在活动、呼吸和体位改变时加重,并常放射至颈部、肩背部和手臂。胸闷、气促、咳嗽也是较常见的症状。最常见的体征是颈部及前胸部皮下气肿,可及局部皮肤发胀和扪及“握雪感”。心前区可闻及与心跳相关的“嘎啦”样嚼鼓音。回顾本患者,查体未闻及体征,考虑可能与接诊医生不熟悉该体征有关。
胸部放射学检查是诊断SPM的主要依据。后前位X胸片显示颈部及上纵膈有条索状透亮带。侧位片显示纵膈心脏与胸骨之间有条索状透亮带。对气体量少的患者需行CT检查,因为气体在横断面上的解剖中很容易观察到3。SPM的治疗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和侵入性治疗两大类。对于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非张力性SPM不需要特殊处理,需密切观察,主要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因SPM多为继发性,若不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纵隔气肿不但不能治愈,而且会越来越重,如果原发病得到控制,纵隔气肿一般1~2周可自行吸收。张力性纵膈气肿乃至心包积气由于发病急骤,病情危重需紧急处理,经胸骨上窝纵涌切开引流是治疗张力性纵膈气肿的有效方法。本例患者由于并发心包积气在,纵膈引流后行心包穿刺置管排气后病情逐渐好转。
SPM是自限性疾病,气体通常在一周内吸收,并很少复发4。临床上诊断SPM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梁志科,刘朝晖,赵子文等,自发性纵膈气肿38例临床分析,临床误诊误治,2007,20(4):20-21.
2、            Koullias GJ, Korkolis DP, Wang XJ, et al, Current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pneumomediastimun: experience in 24 adult patients [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4,25(5):852-855.
3、            Kaneki T, Kubo K, Kawashima A, et al. Spontaneous pnumomediastinum in 33 patients: yields of chest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the mild type. Respiration, 2000,67(4):408-411.
4、            Newcomb AE, Clarke CP, Spontaneous pneumomediastinum: a begin curiosity or a significant problem? Cheast, 2005,128(5):3298-3302.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